谁还能说羽绒服是时尚灾难?

谁还能说羽绒服是时尚灾难?插图

第一件羽绒服的出现比人们想象得晚。这个取代棉制品成为大众冬日御寒的品类,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科技、户外离不开关系。

1922年,澳大利亚化学家兼登山家乔治·芬奇受邀参与挑战珠穆朗玛峰,在队伍中遇见了一位“宿敌”。自诩为英国绅士的乔治·马洛里,将登山看作是男人浪漫的挑战,认为一切登山辅助装备都是“卑鄙的作弊”。

和当时普遍身着英伦风套衫、花呢服的登山家不同,芬奇登场时穿着的,是一件墨绿色、带着些臃肿的大衣。毫无疑问的,他被队内其他队员大声奚落,认为是完全没有绅士范的“乡下佬”。

攀登珠峰的结果令人大感意外。芬奇到达了海拔8360米的高度并顺利返回,就这还是因为搭档无法承受。而他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征服8000米的登山家。

秘诀就在于他的那件大衣。绿色是因为用了热气球面料,坚固耐磨且闭气,内部填充物则是鸭绒,增加空气量来减少热量散失。芬奇的科学知识指导他完成了这件羽绒服雏形的设计,而真正生产它的则是一家英国户外公司,专人定制。

现在的人们当然不必这么麻烦。走进商场,任何一家服装店,在秋冬应季都不会少了羽绒服的身影。但找到一件适合自己的,也没那么容易。

诞生在极限场景的羽绒服,起初追逐的是如何更有效保暖的加法。而在羽绒服开始成为日常穿着的今天,人们想要的又是集合保暖与轻便多种需要的减法。

加与减之间,什么样的羽绒服才能满足“挑剔”?

羽绒服,从御寒到时尚的进阶

羽绒服,从御寒到时尚的进阶

在御寒方面,羽绒服的确出色。但现在如马洛里一样坚持风度的“绅士”可不再少数。不同品牌应季推出的羽绒服里,大部分只是配色、款式、充绒量的穷举排列,不能说毫无美感,只能说是保持着羽绒服的“初心”。

毕竟,大部分人的穿着场景,不是在挑战极限的珠穆朗玛峰,更多只是在城市的秋冬季节。有寒冷,但不多。一些既要又要的需求,显得顺理成章。出差在外,需要长途奔波不会累赘臃肿的;特种兵出游,防晒防风防雨功能还能拍照;city walk,需要符合城市调性与拍照审美……不同的生活场景,需要羽绒服承载的东西就不一样。

谁还能说羽绒服是时尚灾难?插图4

当然有品牌注意到了这一点。要轻薄,想到了可以穿在大衣里面的“内胆”。要时尚,想到了户外风格的美学指导……但尴尬的是,当高端羽绒服的价格锚定在大几千甚至上万时,就注定了这些能够“全都要”的产品,就像是芬奇那件专门定制的羽绒服,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到。

毕竟,羽绒服量产的基本工艺,已经几十年没有变过。芬奇之后,各类手工制作的羽绒服层出不穷,但真正商业化,是从解决了一个致命缺陷开始——鸭绒等填充物重量太轻,被封装后一段时间,就很容易汇聚沉底。有点类似现在洗衣机洗后团成一团的羽绒服。当时的解决方案,是把衣服横纵分割缝制成一个个小格子的绗缝工艺。

这也是现在羽绒服的常规构造。一层绗缝工艺的“内胆”,一层外部裁剪的成衣。想要追求保暖效果,就要多充含绒率高、蓬松度好的羽绒,这样才能储存更多的空气,但这也就意味着必然臃肿难看成了面包服。想要做轻羽绒,必然要压缩储存空气的体积,这也导致保暖效果下降。

解决方法当然只有一个方向,就是科技与工艺的进步。在国内,不乏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企业。此前,海澜之家推出了极光系列鹅绒服,该系列产品以蓬松度达到680+的极光绒(白鹅绒)作为填充物,每一团绒朵里都是无数根长绒丝交织出来的微小空间,可以有效锁住热量。加上高达90%的绒子含量,尽可能做到轻薄、时尚又保暖。

御寒黑科技,不止于硬核

御寒黑科技,不止于硬核

在大众印象里,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技术门槛,甚至主要依托于裁缝个人的经验。尤其是羽绒服。大部分人的认知,甚至还停留在小贩走街串巷收购鹅绒鸭绒的阶段。也难怪至今都还有一种朴素认知在流传:一件衣服的好坏,只在于用的材料和剪裁的人。

但实际上,服装的科技含量并不低。在王冰冰与任鲁豫两位央视主持人探访海澜云服智慧工厂时,前沿的服饰科技仿佛科幻小说里的描述。比如,能够自主感知外界温度变化,对应“热缩冷胀”地调整面料形态的智能冷膨胀面料,如果在羽绒服里正式应用,一件衣服就能在室内户外无缝过渡,不用再进出穿脱如此麻烦。

谁还能说羽绒服是时尚灾难?插图8

不过,前沿意味着探索,自然还没有完全投产。而曾经的“前沿科技”,已经应用的其实不在少数。这次推出的极光系列超能鹅绒服里,就有不少黑科技。

以羽绒服最基本的御寒保暖功能为例,极光系列超能鹅绒服的内里搭载有石墨烯涂层,可以快速吸热,配合蜂窝形腔体,形成保温效果极佳的蓄热循环层;充绒的方式也正式与100年前的前辈们“划清界线”,无缝直充的技术,通过热压通道锁住填充物,降低钻绒风险的同时,能让白鹅绒更加蓬松,容纳更多可以锁住热量的空气。

当然,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对于一件羽绒服,或者说一件衣服的评价标准,还是用料、做工和颜值。作为极光系列超能鹅绒,填充物有了更清晰的选材要求:1000+浊度的羽绒洁净度,680+的蓬松度,90%的绒子含量,依旧保持“极光鹅绒”的特点。配合无缝一体织的工艺,则解决了弹性和蓬软之间的矛盾,让整体相对不臃肿。

有料,更有颜。时下流行的山系配色,展示的是户外美学与时尚搭配的可能性。山系兴起的背后,是露营、徒步等日渐兴起的运动,也是都市人群对于自然的终极想象。繁忙都市里被折叠的生活,至少在衣服穿着上能得到释放,成为继续向前奔跑的动能。

谁还能说羽绒服是时尚灾难?插图10

更有意思的是,这款羽绒服可以脱卸叠穿,人们可以根据天气与环境随心改变穿着方式,随时都能从造型和实穿出发。面料又是能够防水防油防污全方位守护的Teflon三防科技,更是让生活里的小不如意,和自然环境的恶劣,变得微不足道。

也难怪,当曾舜晞这位海澜之家为该系列挑选的代言人,穿着极光系列超能鹅绒,在长白山旷野森林长达数个小时的直播游戏与对话,如此轻松惬意又保持风度。

不惧恶劣环境,不怕严寒天气。极光系列超能鹅绒似乎有着让生活里一切都开始变得充斥暖意的魔力,让人们有了继续行走的底气与动力。

它像是活的,带着生命力的,我们生活的战友,一起行走在世界上的伙伴。也不知道100年前的马洛里绅士看到这样的羽绒服时,是否还会倔强地拒绝?

赛博裁缝与服饰新想象

赛博裁缝与服饰新想象

这样有颜又有料的“伙伴”,并没有想象中的高不可攀。海澜之家对其的定价,是均价在千元级左右。

高质量、低定价。听起来是价格战的常见手法。但这不是海澜之家的核心目的。事实上,在央视主持人们“探店”海澜云服智慧工厂时,从生产侧揭秘了海澜之家为何能够做到如此普惠背后的技术血管。

的确,服装行业整体的数字化程度不算高。即使是海澜之家这样的国民品牌,都经历过从传统经营到强管控零售管理再数字化赋能的三次迭代。而云服智慧工厂,正是海澜之家打造自身智慧服装生产体系“HIC”的一大核心板块。

在5G、AI大数据等技术加持下,海澜之家的生产流程和传统模式有了质变。备料环节,是立库、机械臂和移动机器人构成的面料管理模式,完全取代人力。剪裁方式,不再是人力与经验交汇的纸板粉笔等传统方法,其自主研发的光影复合裁剪模式,可以混合精准裁剪不同层数、厚度的服装裁片,仅此一项裁剪效率就提升了3.75倍,且平均每件服装能够节省5-8厘米用料损耗。

谁还能说羽绒服是时尚灾难?插图14

谁还能说羽绒服是时尚灾难?插图16

而且,环形蝶状生产链系统、模块化工艺流程和柔性任务配发算法等等技术加持下,海澜之家的生产线不再是一条智能生产一种品类衣服的固有生产线模式,而是可以不同品类混流生产的“智慧产线”。显然,效率提升和损耗减少带来的,自然是成本的降低。加上各类自主研发的服饰科技,让海澜之家对于市场有了更多选择权。

谁还能说羽绒服是时尚灾难?插图18

据了解,海澜之家的智慧服装生产体系,围绕研发——生产——服务三个纬度,试图打通技术研发、服饰生产和用户服务之间的壁垒。

就目前来看,其已经能够初步实现用户端的量身“智”造。用户端通过“海澜致+”小程序,录入自身个性化定制需求后,会生成具体生产数据,传递给智慧工厂进行生产。更有想象力的是,海澜之家筹备在线下门店配置实体的自动量体设备,只需要站立几秒,就能自动测量出各项数据。

谁还能说羽绒服是时尚灾难?插图20

数智化生产、网络化系统、个性化定制……海澜之家试图打造的,不再是传统工匠的量体裁衣,而是充斥着科技意味的“智”造,更是服饰产业无人步入的产业未来。

当接触人体皮肤肌理的服装,每一针每一线都浸染着科技。穿着者、服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重塑。生活美好,可以量身“智”造。海澜之家,就是那个生活的好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