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去看一看,那才是真正的北京!”
这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段视频,视频中,考研名师张雪峰,正在激情澎湃的和下面的同学们讲述着一个地方——北京,天通苑。
正如张雪峰所说,天通苑说自己是亚洲最大的小区,真是谦虚了。
490万平方米,645栋居民楼,45条公交线,3座地铁站。
其中人口虽然没有张雪峰所说的“400万”那么夸张,但也承载了北京昌平区30%以上的人口。
在天通苑居住的人,如同一只只勤劳的工蚁,朝夕之间,构建出了庞大的北京城。
而在北京,这样的地方还不少。
位于六环之外的马驹桥,是一部分北漂族的落脚点。
在官方整改之前,这里三教九流汇聚,是许多刚刚来到北京之人的打工“圣地”。
因为,与一般的招工场所相比,马驹桥日结工作较多,少则一二百,多则七八百,多是工地、工厂的活计,每天都有,能暂时缓解一些人囊中羞涩的窘况。
于是,在北京,衍生出了这样一句俗语:“有钱不住天通苑,末路必闯马驹桥”。
01
凌晨5点,天还蒙蒙亮。
即便在生活节奏极快的北京,这个点,大部分人也还沉浸在睡梦之中呢。
而马驹桥,已经开始人声鼎沸了。
这里是位于六环之外的通州区,是著名的“北京边缘地”。
比起动辄六位数一平的北京市中心,通州的房价,可称得上“便宜”。
所以,除了一部分原本就在这里居住的本地人,大部分的房子,都被外地人或租,或买下了。
相较规划紧凑,如钢铁城市的内环而言,郊区因“生存”而存在的烟火气,也要浓多了。
刚过午夜,马驹桥街边的小店就隐约漏出了朦胧的灯光。
“小店”确实小,大部分都是卖早点的小吃铺,十几二十平的店居多,有些甚至就开了个窗口,只卖速食食品。
不过,别看地方小,人流量可真不少。
凌晨三四点钟,一波波的客人光顾小店。
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穿着各不相同,脸上的神情却莫名的一致。
麻木、疲惫,隐隐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急迫和希望。
刚刚来到北京的人,将此地当成了打工暴富的“新大陆”。
但很明显,即便是一线城市,也不存在遍地黄金的场景。
高昂的花销,让大部分人在这里,也只能混个勉强的温饱。
可作为首都,北京也给予了这些人最大的包容和支撑。
街边随处可见的小饭馆,“10元管饱”“免费续饭”的红色招牌虽然简陋,但却透露着几分独属于中国的烟火气息。
小巷胡同里的居民房,尽管条件差了点,但平均一晚不到100的价格,在北京绝对是超低价。
如果幸运的话,每晚20元的硬板床也能对付一晚。
在这里居住的人不讲究什么生活水平,能吃饱,能穿暖,晚上有个地方眯一觉就行。
在马驹桥整改之前,夜晚的大街上、桥洞下、公园长椅上,穿着军大衣,躺着休息的三五人群,也算是一场奇观。
因为第二天早起,他们还要赶最早一波的招工潮,去“抢”个好差事。
这里的招工一般都是日结工,工地、电子厂、饭店这类场所的人比较多,大部分没什么技术含量,首选年轻力壮的工人。
虽然性质相同,但工种不同。
有些工作钱少事多,大家自然就不愿意做,谁都想做钱多事少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于是,就存在了“抢活”的情况。
02
吴霞,曾是马驹桥的一名中介。
她在北京漂了6年,马驹桥劳务市场的起起伏伏,她再清楚不过了。
2015年中旬,吴霞在一家小公司入职,成为了老板口中的“人才分流师”。
与如今名声不太好的“中介”不同,彼时,人力中介是马驹桥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一批人。
因为他们的身影出现,就意味着工作和金钱。
在马驹桥市场最辉煌的时候,吴霞只需要站在人流最多的街头,吆喝上几嗓子,就能招来不少人。
她与同事们配合默契。
让一些人填好了报名表之后,和工厂那边联系的车就会过来,把这些人拉走,等到晚上做完工了,再拉回来。
要是里面有想长期待在这个工厂的,那边会给安排吃住,吴霞他们这边相应的也会得到一笔劳务费。
彼时,像吴霞这样的人力中介,占据了马驹桥的“半壁江山”。
也是这些人,构架起了这座北方最大的劳务市场。
只不过,有光的地方就会有暗,像马驹桥这样鱼龙混杂的地方,腌臜事自然也少不了。
马驹桥
作为中介,吴霞见了太多太多了。
比如,她就曾见过一个十七八岁,趁着暑假来打工的小伙子。
毕竟还是个孩子,对人性无法拿捏。
来到马驹桥的第一天,见到一个热情的大妈向他推荐工作,他就轻信了人家,还给那位大妈交了100元的押金。
结果第二天,他收到大妈的消息,称昨天给他介绍的工作满员了,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去工厂做工,但是要再交100元的体检费和80块的工服费用。
其实,这要是搁在一般的“老油条”身上,早就看出不对劲了。
但这个小伙子实在是太稚嫩,不疑其他,就将钱交了上去。
结果可想而知。
隔天早晨,小伙子站在那个大娘告诉她的地点,久久没有等到接他的车。
而那位大妈,也就此销声匿迹了。
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会在马驹桥发生。
三教九流汇集之地,有些乱象无法避免。
2018年,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手续不齐、草台班子、劳务纠纷较多的小中介公司,被勒令关停了不少。
不过,为了外来招工的顺利,他们还在马驹桥里规划出一片地,建了座“劳务集散中心”。
网图
吴霞他们这类中介的收入,因劳务集散中心的建成,被大幅度削减。
马驹桥人才市场风光不再,吴霞也因身体原因,退出了人力市场,去其他地方,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
只是偶尔,那些她加过的人依然会联系她,让她帮忙牵线搭桥。
想起那段日子,吴霞不免感叹:“临时工依旧有较大缺口,我每月兼职,也能赚个三四千外块。”
03
像吴霞这样的人,马驹桥市场有很多。
他们来来往往,为的也不过就那一份温饱。
这里就像连绵山峰中的一座小丘。
风霜雨水一瞬而过,带下了泥土石块的散落,却抵不住山涧之间刮来的更多砂石。
说来好笑,作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招工地,马驹桥凭借它的“普通”,倒也变得不普通了起来。
每天早晨,街上除了招工和被招的之外,还有不少举着摄像头,来这里体验“人间疾苦”的人。
比如这一天,一位记者来到了马驹桥。
他体验的是“100元在马驹桥能生存多久”的游戏。
初来乍到得他还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就被一场招工人潮挤碎了三观。
一个老板出来招工,日结工,一天180,在整条街都算好收入。
坏消息是,老板只招一个人。
记者勉强挤了进去,一听这消息,忙不迭又挤了出来。
他走出人群,对着镜头感叹道:这里面围了三五十号人,就招一个,他肯定是没机会了。
记者来的不是时候,招工潮一般只在早晨,而他下午去找工,肯定机会就要少得多。
既然工作没着落,那就只能找地方休息。
只有100块钱的资金,住旅店肯定是不可能了。
他在小胡同里找了一家“民宿”,这里有单间,也有多人间。
最便宜的八人间只需要25一天,这类房型紧俏,一铺难求。
在没有空余铺位的情况下,记者只能选了35一间的单人间。
虽说是单人间,但不过二三平米的小房间内,只有一张床。
对马驹桥的北漂来说,是个落脚地。
对在吃住上没吃过苦的人来说,这就是“人间疾苦”。
此时,他一天的吃、住、生活用品费用扣除之后,只剩下39元钱。
糟糕的环境让记者难以入睡。
于是,第二天早晨五点,他就出了门,打算趁着早,给自己找份好工作。
可进入市场,他又被震惊到了。
天刚蒙蒙亮,街上已经到处都是人,开来一辆车,就如同磁铁一般,将周围的钉子吸了过去。
只可惜,螺丝钉多,磁铁少。
记者尽管是身强体壮的壮年男子,但因穿着问题,记者小哥被无情pass掉了。
折腾了一天下来,不仅活没找到,还即将面临着“39元接下来该如何生存”的问题。
通过街边“工友”的推荐,最终记者小哥在一家“12元吃饱”的餐馆,解决了自己的晚餐。
除了正常的餐食花费,这天还有一些零七八碎的花费,共5元。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记者手里的启动资金,总共还剩22元。
这点钱,连那间最简陋旅馆的最便宜床铺都住不起。
在最艰难的时刻,他认识的小哥最后给他指了一条路——网吧。
与条件艰苦的旅店相比,虽然网吧吵闹无法安歇,却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
但好一点的网吧包夜35元,按小时的话,是每小时10元。
眼看此次的计划即将无疾而终,记者小哥终于找到了一间收费较低的网吧,25元的包夜价格,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下,被讲到了20。
马驹桥的夜晚,网吧里的声音比白日里要大一些。
吵吵嚷嚷的人群、界面迥异的屏幕、还有噼里啪啦的键盘声,让这个沉静的夜晚,变得不沉静了。
这里面的很多人和记者小哥一样,连第二天的早餐钱都没有了。
可并不妨碍他们的手在键盘上敲的飞起。
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只遵循一个真理:过一天算一天,活一天赚一天。
04
这个故事最令人感慨的一点是:这只是个故事。
记者小哥的100元挑战失败了,他退场,完成了工作。
但是,马驹桥里面的人,还在寻寻觅觅着属于自己的那块“磁铁”。
事实上,我们国家这样的场所很多,类型也高度的相似。
不过,无法否认的是,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份工作还是不正式、不体面的。
这种固有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毕竟,与马驹桥齐名的“深圳三和市场”,曾经的“大神”之名,可是如雷贯耳。
为何他们的存在,独立于城市之外,又依附于城市本身?
这些人用自己的方式,呈现给了世人一个别具一格的群体生活方式。
在现代愈发清晰的摄像头下,一张张充满沧桑的面孔,浮现在众人眼前。
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欢喜,有人愁。
-End-
作者:又又双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