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6团进军西藏,后勤保障工作是这样做的…

一切为了进藏部队

一切为了进藏部队

——记云南后勤保障工作几个片段

  • 苏国柱

1950年3月,14军42师126团奉命进军西藏。按照中央军委和西南军区的部署,126团的具体任务是:参加西藏昌都战役,解放边疆察隅,尔后,进驻后藏日喀则。后因西藏情况的变化,部队的任务也随之改变。126团从开始进藏到1951年10月1日进驻察隅,守卫边防为止,历时一年半。当年,二野四兵团进藏的部队虽仅仅是一个团,由于战区气候条件之险恶,道路之难行,运输线之长,给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然而,在中共云南省委和四兵团党委的领导下,党政军民一盘棋,提出”进藏部队走到哪里,物资就供应到哪里”的口号。广大部队指战员和各族人民发扬了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为支援进藏部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0年,126团进军西藏,后勤保障工作是这样做的…插图2

一、党政军民一盘棋

中共中央军委指示:”进藏部队兵力要精干、适用;’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切军需给养必须由内地供给,自行携带。”中共西南局、西南军区确定的方针是:”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云南省为了支援进藏部队,省委、省政府、军管会和四兵团共同组成”援藏委员会”,下设公路局、电讯局、民力运输局和物资供应局,滇西北卫戍区的大理、保山丽江三个专区有关的15个县也成立了援藏机构。

云南省军区后勤部第二中站,接受担任14军126团进藏部队后勤保障任务后,即改为援藏后勤处,下设三个分站:一个在丽江县石鼓镇,一个在德钦县,一个设在西藏桑昂曲宗的扎那,负责运输和储备工作。

42师党委对进藏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非常重视,决定由师参谋长姜树德负责制订物资运输保障方案。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进藏部队的位置是察隅,距丽江约2000余公里,不但不通公路,有的地方甚至连人和骡马都很难通过。途中要跨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翻越梅里雪山、牛拉雪山、祖秀拉山、日秀拉山等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的4座大山及4000-5000米左右的其它大雪山3座,要翻过横断山脉,沿途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语言不通,物资贫乏,部队所需物资全靠从内地用骡马驮载供应。运送距离长,单程最少也要走一个多月的时间。加上运输人员和马匹自身的消耗就大大增加了后勤的供应量。一匹马运送粮食120斤到察隅后,只能剩下20-30斤了,为了减少途中的消耗,最后制定出宝塔式运输方案,即分线、分段、接力运输。路线分为:保山方向由保山运输队运抵西藏门工;丽江方向由丽江运输队运抵门工。两线沿途共设立37个兵站。组成千人万马运输队伍,分布在沿线各段上,接力前运。

为了缩短骡马运输线的距离,云南省援藏委员会公路局,动员组织军工、民工共17000人,劈山开路,修堰架桥,掀起劳动竞赛热潮,日夜奋战,抢修从大理经丽江到巨甸的公路,于1951年初通车。

1950年,126团进军西藏,后勤保障工作是这样做的…插图4

二、运输大军抢运忙

为了保证进藏部队的物资供应,省、地、县三级”援藏委员会”组织了15个马帮总队(共有牲口13000余匹)和民工6.2万余人,投入到援藏运输队伍的行列。

1950年8月,中共云南省委、滇西工委给保山专区下达运粮40万斤到西藏桑昂曲宗门工地区的任务。27日,中共保山地委、专员公署召开了了解情况会议,成立了保山地区援藏指挥部,由41师师长查玉升,专员黄平任总指挥,下设秘书、动员、交通、调配、供应5个处,负责日常的具体工作。从保山、腾冲、昌宁三县,动员了骡马4700匹、民工1564人。

保山地区担负援藏任务的各县领导、干部和群众热情很高,仅保山县就动员了骡马2735匹,民工750人。带队的县、区领导干部就达80人,编成了5个大队,由副县长孟循时带队。腾冲县动员牲口1007匹,民工500余人,编成了2个大队,9个中队,于9月23日,在党政军民夹道欢送的锣鼓声中,浩浩荡荡地向西藏进发;昌宁县动员骡马780匹、民工200余人,编成2个大队、8个中队,由县政府秘书长谷子明带队。出发前,昌宁县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欢送场面非常热闹,父送子、妻送夫的场面令人动容。从保山方向向西藏门工运粮的路线是:经老瓦窑,澜沧江功果桥,沿江岸北上,再经漕涧、旧州、枣阳,然后过吊桥返回江东,继续北上,经兰坪营盘街,穿维西县境,到达德钦县羊咱,再用溜索西渡,翻越5000多米以上的回望雪山,到达怒江边,再次东渡,路经阿塞,最后抵达西藏门工。

这条线上的运输队伍的各级带队干部都以身作则,吃苦耐劳,细致地做好运输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民工高昂的运输情绪,全体民工怀着一定要把粮食送到西藏门工,支援解放军解放西藏的坚定信念,发扬了我党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了重重困难,闯过一道道险关,翻过一座座雪山,渡过一条条激流,顺利地完成了运输任务,受到了中共保山地委和政府的嘉奖。

这条线的运输队,从1950年9月25日出发截至1951年1月15日返回保山为止,历时115天,运到西藏门工的粮食36.5万用于运输开支的运输费用、民工补助、马料补贴等,统以粮食计算为285万斤,代价比例为1:8,即从内地运粮8斤到西藏门工,路上消耗7斤。沿线死亡骡马1635马匹,占运输队骡马总数的34.3%,这笔赔偿费是由国家给付的,尚未统计在内。可见,为保证进藏部队的供应,其代价多么高昂啊!

另一条运输线是丽江方向,这条线是宝塔式运输。1950年7月,丽江专署接受从滇西北发运粮食入藏任务后,由丽江地委、专署、边防军分区和42师成立了粮食调运委员会,从丽江地区的丽江、鹤庆、剑川、维西、兰坪、德钦等7个县,动员民工6142人,骡马8131马匹,组成6个总队,下设大队、中队、分队三级,总队长和政委均为县级领导干部担任,每个大队都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支部。

根据滇西北地形较平坦的特点,选择的运粮路线是:由丽江经石鼓镇,过巨甸经维西,抵达德钦县。各总队的分工:永胜和华坪两个总队负责把永胜、华坪、鹤庆、丽江等’县的粮食集中运到白杨场;鹤庆总队负责把白杨场集中的粮食运到鲁甸;丽江总队再把粮食运到岩瓦;剑川总队把岩瓦的粮食运往白石头;维西总队最后把粮食运到德钦县,每段分工负责,采用接力赛方式,人背马驮,前送后接,相互竞赛,在半年的时间里,丽江方向这条线,共完成运粮326万斤,超额完成运粮66万斤。

在繁忙的运输线上,还日夜奔忙着一支独特的运输队伍,它就是14军辎重2团。这个团是为了支援126团进藏所需的装备、弹药,而于1950年4月组建的。当时,军部从各师抽调精兵强将约1000余人,强壮的军马700余匹,按一人一马,编成了3个营,每营3个运输连。组建后,即投入繁忙的运输工作,担负着特殊的运输任务。先从军部所在地的大理县向丽江方向运送弹药装备等物资11万余斤,再从丽江向德钦运送物资12万斤,后随战斗部队一起行动,负责战场物资和粮食运输,共运各种物资13万余斤。昌都战役刚结束,该团又接受向碧土运粮22万斤的任务,保证了126团在参加昌都战役期间的物资供应。

1950年,126团进军西藏,后勤保障工作是这样做的…插图6

三、战风斗雪为前方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后,西南军区命令42师进藏部队进军察隅,保卫西藏边防。师决定,由126团直属队一部、1营(3个连)和1个机炮连以及民族工作队,约600余人组成战斗队,挺进察隅。部队的供应运输任务,由辎重2团担任。

辎重2团接受新任务后,立即进行了组织调整,购进了藏种骡马1000余匹,充实了部分人员,使全团的骡马达到2200多匹,干战达1800余名。团的领导班子也作了调整。团长王正平,政委刘德志,副团长冯虎山,参谋长李聪山,后勤处长李德胜。

察隅属于西藏边远地区,人烟稀少。部队进驻之后,吃的穿的用的全部得从云南省运去,每年消耗的粮食和物资约在100万斤左右。从大理县至梅里雪山脚下是由民工马帮承运。梅里雪山至察隅的竹瓦根,完全由辎重2团送运。那一段路程是600余公里,横跨梅里雪山、牛拉山、祖秀拉山、日秀拉山多座雪山以及怒江峡谷,独龙江源头地带,道路难行。600多公里的运输队线上,村庄共有6个,每村只有几户人家,多数地段没有人烟。辎重2团的指战员就要在这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进行运输,完成30万斤粮食任务。

7月初,辎重2团的全部人马进入到梅里雪山至竹瓦根一线。3个营分3个梯队展开,沿线设立29个接转站,采用站与站之间接力运输的办法,日夜进行抢运。

秋季,内地正是黄金时节,还处于大热天啊!可是梅里雪山、牛拉雪山、祖秀拉山、日秀拉雪山、仍然是冰天雪地,冷气袭人,干部战士往返运粮都是在皑皑雪原的山路行走,在风雪弥漫的条件下进行的,而战士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运粮中,跌倒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咬紧牙关,继续前进。他们的愿望就是将粮食运到前方,保证部队供应,天有不测风云。9月中旬,连降几场大雪,积雪一尺多深,白茫茫一片,山上的路被雪花覆盖得严严实实。由于天气骤变,气温急剧下降,加之缺草少料,骡马冻伤饿死日益增多。这时,全团已有1000多马匹不能使用。谁都知道,骡马大批倒毙,意味着运力的丧失。没有骡马,又用什么运输?超额完成运输任务还有可能吗?

团党委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党委书记、政委刘德志作了响亮的回答:能超额完成运输任务吗?我说,能。虽然大批骡马死亡,但我们有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干部和战士,只要有人在,就能用人背肩扛完成任务。这是党委的号召,这是战风斗雪的宣言。

辎重2团全体干部战士积极响应团党委的号召,掀起了一场在世界屋脊的雪山上人背肩扛的突击运粮任务,上自团政委刘德志,下至年龄只有15岁的男女文工队员陈勇柱和杨兰。参谋、干事、会计、出纳、医生、护士、文书等统统动员起来,全部加入人背肩扛的运粮队伍行列。副团长冯虎山肩扛60斤的粮袋,还赶着牦牛在前面开路。领导的模范行动,干部战士看在眼里,想在心上,它是无声的命令,产生着巨大的力量,不少干部战士从一次扛1袋,增加到2袋、3袋,有的则扛上4袋重达240斤,等于两匹马的驮载量。也许,人们会说,这是不可想象的,但这是事实,是战风斗雪的精神所在,任何困难在我们战士的面前都可以克服的。

11月上旬,50万斤运粮任务接近完成,雪封山的季节将到来。因此,必须加快运输速度。可是,雪山的路更加难走,路上的雪,经许多人运粮来回反复的践踏,变成了坚冰。接近雪山垭口的地方,坡面光滑闪亮,虽然工兵开挖,凿成楼梯式的台阶,走起来仍有危险。为了抢运,别说危险,就是刀山也得上。一天,4连文化干事吴正坚背着一袋大米走到那里,脚一踩滑,头在冰上碰了一下,头有点晕,但不要紧,翻滚一下便爬起来。待他抬起头来,一只眼睛视力出了问题,摸摸眼珠,眼珠还是好的,只是再看不清楚眼前的东西。后经医生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领导和战友们安慰他,他说:”为运粮,我牺牲了一只眼睛,换来了胜利,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像他这样的同志全团还是很多的。据统计,全团在雪原运输,冻残摔残的就有50余人,还有7人为运粮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这支运输队伍的指战员们都前仆后继,随时都可听到:”真金不怕火炼,不怕困难是好汉”的口号;”不怕雪山高,不怕天气寒……”的歌声在雪山上飘荡。是呀,在人民战士的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不胜的敌人!

这支英雄部队,从1951年8月开始,到11月10日结束,向竹瓦根运粮和运送其他物资86万斤,超额完成了任务,保障察隅部队的物资供应,为保卫边防做出了巨大的成绩!

为了解放西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云南省党政军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滇西北驻军和人民,为援藏支前做出了无私奉献,其英雄业绩将永载史册,留芳千古!

1950年,126团进军西藏,后勤保障工作是这样做的…插图8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苏国柱:1932年出生于广东,1949年参军,1950年进军西藏察隅边防。历任战士、放映队长、团俱乐部主任、组织股长、军分区宣传科长。1980年转业到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工作,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四川检察》杂志主编,四川省检察官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检察报》驻川记者站站长。曾在全国报刊发表作品600余篇,编辑出版了《阳光照察隅》、《耕耘集》等。

作者:苏国柱

作者:苏国柱